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陳冠宇老師,除夕那天真的很忙,到底那天我們要做什麼事情?

===========
【回家5件事】
1、別在父母面前生氣,你的表情是直接牽動著父母的歡樂與悲傷。
2、陪父母一起笑。不要覺得你見多了,不好笑。
3、陪伴父母上街走走,幫父母提東西。
4、父母說了不該說的、不恰當、不合時宜的,我們還是應該聽著,可以糾正,但注意方式,我們有責任給父母講講外面的新鮮事和現在的世界。
5、多陪陪父母,能陪伴的時間沒有你想像的多。

延伸閱讀:
分秒守護您的心靈 佳音Love聯播網


============


青年問禪師:我有很大的夢想,如果實現了,這個世界將再也沒有紛爭。因此我需要很多錢,大師您能幫我嗎?」
禪師拿出一個小孩的帽子和一雙小孩的手套讓青年穿上,然後問:「你有什麼感覺?」
青年:「手.....頭,有點緊。」
禪師:「我也是。」



===========

可以參考參考

============
不是每種藥對人都有益
不是每棵樹都結果實
不是每種果實都能吃
不是每種知識都有益於人
不是每段人生
都像我們所期待的一樣
所以
滾滾紅塵之中
我們應該理智的選擇
不懈的努力
面對坎坷挫折
敗不餒,勝不驕
面對榮辱得失
拿得起,放得下
隨緣淡泊
知足常樂
開心過好每一天


===========

佛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師父:成不了。

徒兒:為什麼?
師父: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

徒兒:佛是怎麼成佛的?
師父: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

徒兒:佛都想過什麼?
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天天想著如何去承擔責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慾望的貪圖了,他就滿足和高興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只是想著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兒:所以我天天想著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麼都不要的,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行願之道做出來的。
師父:是啊,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卻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嗎?再說,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師父:不能。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捨,那不是捨。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換。不能成就。 
徒兒: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捨呢?我該如何做啊?
師父: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就沒有捨。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 
徒兒:是福報和功德吧?
師父:是的。他舍的是無量的德。那你有嗎? 
徒兒:不知道,或許沒有吧?
師父:你知道什麼是德嗎? 
徒兒:不為自己,好好做人,幫助別人。
師父: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什麼是無我。你連相都沒有破,哪裡有功有德阿?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是在無相境界。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因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裡,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起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積念修,非心戒。不應正道,不在無相。所以沒有正心真意,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準,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更沒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
師父:你知道怎麼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麼? 
徒兒: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我還真的不知道。
師父: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裡,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在你這個境界中,竟然天天拿著佛的經書,說著佛的話,更是犯下誹謗之罪。
徒兒身上已經出汗,聲音顫微微的說,那就請您指教我吧!

師父慈悲的說:所謂的捨,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擔磨難的考驗。

外在的一切惡意、誹謗、逆境,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而非是他人的錯誤。

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看問題,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來放下這個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捨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慾望。才能進入清淨。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內心放下自我的清淨中。

今世的道場不在寺院,只有歸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從這裡開始時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動意,才能如戒。時刻在戒心戒念之中來不斷的認識和改變自我。

這樣你才能逐漸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做人。

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標準的。做人本來就不應該有這些貪心的慾望,內心之中本來就應該想著別人服務大眾。

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著太多的債務所欠,有太多的骯髒的自我,給這個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煩。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用一個懺悔和愧疚的心來償還和悔過的,都是我們做人本身應該做的責任而已。

哪裡有什麼舍啊!

你是在懺悔和償還之中來發心發願相應佛的功德的大施捨。世界上的一切福報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品質你都沒有,哪裡有德啊?所以你還沒有進入做人之道,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嗎?你如道嗎?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會有煩惱、病痛、苦難災禍了。如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自己都不能解決,那就沒有德之道。那你能捨什麼?

你所舍出來的,是天天在起心動念中給世界帶來的業障,是用我們骯髒的意念來破壞自然的清淨。

我們是在造就自然災害。所有的災害裡都有我們的一分共業。這些是修行中應該認識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問題。

如果這些自我問題不能認識也不能解決,你站在自我骯髒的境界,卻天天說著佛的話,從書本上拿著聖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明白和認識,甚至去指點別人,那就是對法界對佛的大誹謗,是大因果!

不但不會成就,而且給自己造下了地獄。所以,要修自我的習性,更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的業障因果,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並論了,那是謗佛謗法。動不動就說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種輕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認識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資格,才能談修行的問題。

正道是有標法之相,不是以你個人自己的知見為準的。所以很難有成道者。為什麼呢?

因為要成道首先要歸道,道是在得道者的聖人那裡,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見裡。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當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聖者丟在了一邊。

你連法界的恩師、傳法的聖人都不要了,你在什麼道?你不歸道、不認道,能成道嗎?不僅要歸道,而且一切都要圍繞法界為中心,一切圍繞法界的責任,不能有自己的一點點。

所以,你首先是學會真正的認識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無我,肯吃苦了業,念念為他人,念念為眾生,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一個無量的境界。
============

佛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師父:成不了。

徒兒:為什麼?
師父: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

徒兒:佛是怎麼成佛的?
師父: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

徒兒:佛都想過什麼?
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天天想著如何去承擔責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慾望的貪圖了,他就滿足和高興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只是想著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兒:所以我天天想著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麼都不要的,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行願之道做出來的。
師父:是啊,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卻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嗎?再說,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師父:不能。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捨,那不是捨。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換。不能成就。 
徒兒: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捨呢?我該如何做啊?
師父: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就沒有捨。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 
徒兒:是福報和功德吧?
師父:是的。他舍的是無量的德。那你有嗎? 
徒兒:不知道,或許沒有吧?
師父:你知道什麼是德嗎? 
徒兒:不為自己,好好做人,幫助別人。
師父: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什麼是無我。你連相都沒有破,哪裡有功有德阿?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是在無相境界。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因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裡,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起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積念修,非心戒。不應正道,不在無相。所以沒有正心真意,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準,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更沒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
師父:你知道怎麼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麼? 
徒兒: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我還真的不知道。
師父: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裡,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在你這個境界中,竟然天天拿著佛的經書,說著佛的話,更是犯下誹謗之罪。
徒兒身上已經出汗,聲音顫微微的說,那就請您指教我吧!

師父慈悲的說:所謂的捨,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擔磨難的考驗。

外在的一切惡意、誹謗、逆境,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而非是他人的錯誤。

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看問題,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來放下這個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捨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慾望。才能進入清淨。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內心放下自我的清淨中。

今世的道場不在寺院,只有歸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從這裡開始時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動意,才能如戒。時刻在戒心戒念之中來不斷的認識和改變自我。

這樣你才能逐漸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做人。

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標準的。做人本來就不應該有這些貪心的慾望,內心之中本來就應該想著別人服務大眾。

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著太多的債務所欠,有太多的骯髒的自我,給這個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煩。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用一個懺悔和愧疚的心來償還和悔過的,都是我們做人本身應該做的責任而已。

哪裡有什麼舍啊!

你是在懺悔和償還之中來發心發願相應佛的功德的大施捨。世界上的一切福報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品質你都沒有,哪裡有德啊?所以你還沒有進入做人之道,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嗎?你如道嗎?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會有煩惱、病痛、苦難災禍了。如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自己都不能解決,那就沒有德之道。那你能捨什麼?

你所舍出來的,是天天在起心動念中給世界帶來的業障,是用我們骯髒的意念來破壞自然的清淨。

我們是在造就自然災害。所有的災害裡都有我們的一分共業。這些是修行中應該認識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問題。

如果這些自我問題不能認識也不能解決,你站在自我骯髒的境界,卻天天說著佛的話,從書本上拿著聖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明白和認識,甚至去指點別人,那就是對法界對佛的大誹謗,是大因果!

不但不會成就,而且給自己造下了地獄。所以,要修自我的習性,更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的業障因果,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並論了,那是謗佛謗法。動不動就說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種輕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認識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資格,才能談修行的問題。

正道是有標法之相,不是以你個人自己的知見為準的。所以很難有成道者。為什麼呢?

因為要成道首先要歸道,道是在得道者的聖人那裡,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見裡。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當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聖者丟在了一邊。

你連法界的恩師、傳法的聖人都不要了,你在什麼道?你不歸道、不認道,能成道嗎?不僅要歸道,而且一切都要圍繞法界為中心,一切圍繞法界的責任,不能有自己的一點點。

所以,你首先是學會真正的認識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無我,肯吃苦了業,念念為他人,念念為眾生,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一個無量的境界。


===========

佛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

徒兒:我天天打坐、讀經、磕頭,這樣努力能成佛嗎?
師父:成不了。

徒兒:為什麼?
師父: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

徒兒:佛是怎麼成佛的?
師父: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

徒兒:佛都想過什麼?
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天天想著如何去承擔責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都能理解和合了,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慾望的貪圖了,他就滿足和高興了。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只是想著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兒:所以我天天想著成佛,就成不了佛,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麼都不要的,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行願之道做出來的。
師父:是啊,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佛想的事情,你卻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嗎?再說,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師父:不能。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捨,那不是捨。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換。不能成就。 
徒兒: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捨呢?我該如何做啊?
師父: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就沒有捨。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 
徒兒:是福報和功德吧?
師父:是的。他舍的是無量的德。那你有嗎? 
徒兒:不知道,或許沒有吧?
師父:你知道什麼是德嗎? 
徒兒:不為自己,好好做人,幫助別人。
師父: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什麼是無我。你連相都沒有破,哪裡有功有德阿?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是在無相境界。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因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裡,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起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積念修,非心戒。不應正道,不在無相。所以沒有正心真意,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準,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更沒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兒: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
師父:你知道怎麼才叫舍?如何舍?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麼? 
徒兒: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我還真的不知道。
師父: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裡,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在你這個境界中,竟然天天拿著佛的經書,說著佛的話,更是犯下誹謗之罪。
徒兒身上已經出汗,聲音顫微微的說,那就請您指教我吧!

師父慈悲的說:所謂的捨,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擔磨難的考驗。

外在的一切惡意、誹謗、逆境,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而非是他人的錯誤。

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看問題,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來放下這個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捨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慾望。才能進入清淨。

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而是在內心放下自我的清淨中。

今世的道場不在寺院,只有歸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從這裡開始時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動意,才能如戒。時刻在戒心戒念之中來不斷的認識和改變自我。

這樣你才能逐漸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做人。

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標準的。做人本來就不應該有這些貪心的慾望,內心之中本來就應該想著別人服務大眾。

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著太多的債務所欠,有太多的骯髒的自我,給這個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煩。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用一個懺悔和愧疚的心來償還和悔過的,都是我們做人本身應該做的責任而已。

哪裡有什麼舍啊!

你是在懺悔和償還之中來發心發願相應佛的功德的大施捨。世界上的一切福報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品質你都沒有,哪裡有德啊?所以你還沒有進入做人之道,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如何有成就之道啊?你有德嗎?你如道嗎?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會有煩惱、病痛、苦難災禍了。如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自己都不能解決,那就沒有德之道。那你能捨什麼?

你所舍出來的,是天天在起心動念中給世界帶來的業障,是用我們骯髒的意念來破壞自然的清淨。

我們是在造就自然災害。所有的災害裡都有我們的一分共業。這些是修行中應該認識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問題。

如果這些自我問題不能認識也不能解決,你站在自我骯髒的境界,卻天天說著佛的話,從書本上拿著聖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明白和認識,甚至去指點別人,那就是對法界對佛的大誹謗,是大因果!

不但不會成就,而且給自己造下了地獄。所以,要修自我的習性,更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的業障因果,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並論了,那是謗佛謗法。動不動就說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種輕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認識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資格,才能談修行的問題。

正道是有標法之相,不是以你個人自己的知見為準的。所以很難有成道者。為什麼呢?

因為要成道首先要歸道,道是在得道者的聖人那裡,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見裡。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當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聖者丟在了一邊。

你連法界的恩師、傳法的聖人都不要了,你在什麼道?你不歸道、不認道,能成道嗎?不僅要歸道,而且一切都要圍繞法界為中心,一切圍繞法界的責任,不能有自己的一點點。

所以,你首先是學會真正的認識自我,一生把人做好,做到無我,肯吃苦了業,念念為他人,念念為眾生,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一個無量的境界。
============


【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很多佛教徒在遇到災厄時,會祈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來解救。
其實,
我們平常應學觀世音菩薩的六度慈悲精神,這才是更積極的離苦方法。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救難,處處祈求處處現。
大乘起信論 經云:
眾生與佛菩薩的關係,就如叩鐘的人與鐘的關係。
鐘要響須人為,欲聽洪鐘聲響,要有鐘。人與菩薩亦復如是…。
此偈除揭示觀世音菩薩慈悲神通願力外,亦是告知我們平時就須修持觀音慈悲法門,遇難念觀音自然得救度…。


===========


嫉妒是一把刀
最後不是插在別人身上
就是插進自己心裡
============



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裡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


〖大智度論卷十三.釋初品中.尸羅波羅蜜義〗
貴而無智則為衰,
智而憍慢亦為衰;
持戒之人而毀戒,
今世後世一切衰。
世尊用此偈開示說:
權貴中人沒有智慧,
智慧之人心生驕慢,
持戒之人不守戒律,
這三種人的結果非常不好。
有人出身名門望族,是祖上福蔭而貴。
有人後台可靠,藉他人之勢而貴。
有人因財富,權勢,名利而貴。
無論如何成貴,如果無智即非真貴。
貴與智不同。
有人少得為足,有些悟境便起增上慢。
有人恃才傲物,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倘若一個持戒修道之人,
有這些無明增上慢,
他的今世後世就不用談了,
更甚者淪落三途不得解脫矣。
============


沒錯~~~


===========
識人不必探盡
探盡則多怨
知人不必言盡
言盡則無友
責人不必苛盡
苛盡則眾遠
敬人不必卑盡
卑盡則少骨
讓人不必退盡
退盡則路艱
凡事不可做盡
勢必緣分早盡

============
紫色天空的相片。


===========


生命的逍遙之境
不是人的生命
凌駕於萬物之上
而是用我們的心
與世間萬物
相勾相連、水乳交融
============

人生的路是你自己選擇的
既然你選好了你該走的路
那就請你先想清楚對和錯
只要是對的你就勇往直衝
如是不對的你請懸厓勒馬


===========
經常以感恩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獻服務,目的是為了報恩。
============


學佛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我們的心不能被染污,心不染污,境界就沒有染污,這就是近代科學所講的以心控物。我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什麼毛病都不會生。心理健康,生理沒有不健康的;心理上出了問題,身體也就生毛病了。
身心健康,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所以,今天看這個世界災變這麼多,你要想哪個地方安全,你端正心念就安全;心行不端,找什麼地方都不安全。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很好,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你的身心健康,你就是有福的人,你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不會有災難;如果你身心不健康,妄想多、造業多,那塊福地你去一住,那個福就沒有了,福地就變成災難的地方。所以你要記住,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物質環境是隨著我們念頭在改變。
我們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你怎麼樣想辦法幫他,他都不會善良,他改不過來。科學沒辦法。今天地球災難是科學造出來的,唯有高等科學才能把地球改變、破壞,才有這個能力。
拿著鐮刀鋤頭你沒有辦法破壞山河大地,現在高科技可以。但是,你能夠破壞,你不能夠修復,沒有能力修復;修復要靠精神,要靠好的意念。
那我們要做,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向佛菩薩學習,這個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很多。最重要的部分,第六品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修行指導的原則有兩品,「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是專門給我們講方法。
怎麼去落實?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個六品經教你落實,這六品經全是講戒律、講因果。我們淨宗同學,就把這兩段經文選做早晚課必須讀誦的經文,早課我們念第六品,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認真學習,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


===========


生命短暫且美好.
不要為了舊悲傷,
而浪費了新眼淚.
============


一念彌陀即往生,
往生淨土是無生;
無生究竟金剛位,
偏本願他力所成。
──《器朴論》
佛教的各宗各派,在義理、修行上各具特色,彼此又能相輔相成,彰顯佛法奧義。其中,淨土宗主張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人間,登陸月球必須耗費許多時日;可是到極樂世界,只要一心不亂,一念就能超越無限、無量、無邊,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比光速還快,就可以到達目的地。
 「往生淨土是無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為殊勝之處,在於沒有生死的恐懼、擔憂。
儘管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有多麼可愛,周遭的人事物多麼令人感到歡喜,但也只能讓人短暫停留。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到了臨命終時,不管你如何留戀、喜愛、耽著,都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人一出生,兩手空空而來,離開了世間,也是兩手空空而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帶來的只是無量的痛苦憂惱。
 「無生究竟金剛位」,無生,就是不生不死、不動的境界;
極樂淨土就是一個清淨、無生的世界。
那裡沒有男女性別的煩惱,沒有經濟的憂慮,沒有交通事故的發生,沒有八難三塗的侵擾,等於置身在堅固如磐石的金剛位,生活安然自在。
 反觀這個世間,寒暑會動搖我們,飢餓、飽食會動搖我們,人情的冷暖、好壞,也不斷地左右著我們,讓我們終日不得安寧。
 「偏本願他力所成」,若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靠自力念佛,也必須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我們也有意願前往,所謂「信、願、行」如此因緣具足,必能得其所願!





===========


佛經說:「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
塵勞妄想不可怕,
就怕我們沒有「禪」、沒有「定」、沒有「力量」、沒有「覺照」。
============




今天存錢,明天才有選擇
公務員家庭長大的謝依珊,從小到大從不需要為錢煩惱,想要什麼,父母就會盡量滿足她,「真的像一個公主般長大,」她形容。直到28歲,她依然當個開心月光族,存款躺在「零」。
連存錢都不會,別想賺大錢
直到有一天,家族中跟她年紀相仿的親戚被負債壓得喘不過氣,才讓她感受到「錢」的重要性:「年輕時的價值觀,等到30幾歲不見得適用,我不想在人生需要改變時,卻因為沒錢,而沒有選擇餘地。」
她深刻地體會到,唯有存上足夠的錢,才能給未來的自己選擇的權利。
想要快速致富、達到環遊世界的目的,她當時打電話問阿姨是不是該先投資買小套房,卻被狠狠訓了一頓。
因為連存錢都不會的她,卻本末倒置想投資致富。
「如果我一開始就去投資套房,說不定會賺,但也說不定會賠,我的錢一定會卡死。」
回過頭看自己,她覺得幸好當初腳踏實地的存錢。決定開始存錢後,謝依珊也非常徹底的改變行為。
把錢從衣櫥、記帳本、理財書裡找回來
首先,改變生活習慣。「連生活都管理不好,還想要賺大錢就跳太遠了。」謝依珊說,她過去衣服堆滿衣櫥,「很多連標籤都還沒剪,甚至買過都不記得。」動手整理衣櫥、清掉不需要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東西,才不會買了一堆重複的物品而不知道。接著,存入一半薪水。
在薪水約4萬元入帳後,她馬上轉存一半以上的錢到另一個戶頭,剩下扣掉房租等固定開支,才是每月可消費的1萬元額度。
為了不超支,她砍掉治裝預算,只穿舊衣。「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試試看存到一筆錢的感覺。」
砍掉購衣預算,等於每月多出5,000元,她偶爾還會撥一些錢去職訓局上課,補充其他領域的知識。
她曾經去上過房屋裝修的課,「政府補助80%的錢,為什麼不利用?」
再來就是記帳。「這就像慢跑一樣,每天做一點,累積對數字的敏感度。」透過手寫記帳讓自己有印象,也順便花時間回想當天消費,久而久之,對自己的開銷更有警覺。
最後,則是學習財經知識。她從看理財書籍、報章雜誌著手:「我不用變成一個股市作手或專家,但至少我不要被騙,而且可以好好運用自己的財產。」每月剩餘的錢,她也用來練習買零股,進而去關心時事。
每月薪水、三節獎金,以及偶爾兼差賺的錢,她統統老老實實的存起來,2年半後,她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錢一旦放在好的地方,它就會加倍還給你,流回自己身邊。」謝依珊認為,100萬元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幫助夢想實現的墊腳石,她的足跡就因此踏遍了美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
你也想變成下一個謝依珊嗎?現在開始行動還不晚!
正面思考
改變生活習慣不僅得到健康,也存到錢。
錢花在刀口上,它就會加倍還給你。
昭告所有人自己在存錢、消費有預算限制,大家也都會幫忙督促。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修行是一條路,而路的盡頭是智慧。
佛說:
修行是走一條路,
一條通往我們內心最深遠處的路。
而在這條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
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真諦。

  
人生是一場修行:
每一個愛你的人,每一個恨你的人,
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恨的人,
無論是愛之深,抑或是恨之切,
他們都是你人生中的一段經歷,
他們都在“幫助”你成就、完全你自己。
修行是痛苦的,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更何況修行本身這個概念就足夠痛苦了。
因為它意味著你不得不自己去面對種種“不願意去接受”的局面,
並咬牙去接受,經歷考驗,完成自我的昇華。
修行的道路上,沒有失敗者也沒有成功者,
只有一段又一段各式各樣的人生,
無論哪一段,都足夠絢麗多彩、苦樂參半。
  人生之修行在於捨得。有捨方有得。
試想:
得非所欲,捨亦非所願,該是一種何堪的心傷。

  
人生之修行在於承受。
人生需要承受,只有不斷地承受,
我們才會不斷走向成熟,收獲生命的欣喜。
承受,使我們走向美麗和成熟;
承受,更加彰顯出生命的輝煌。

  
人生之修行在於堅持。
沒有誰會知道明天的樣子,
也許是今天的複製,
也許是昨天的粘貼,
但是既然你選擇了遠方,就風雨兼程吧!

  
人生之修行在於包容。
行包容他人之舉,是一種智慧,
因為你在欣賞他人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
只有領略到了其中的滋味,真正地擁有那份廣闊的心胸,
那份坦然,那份自然,
才是真正的踏上了修行之路!

  
人生之修行在於淡定。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
我們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
有過快樂,也有過痛苦;
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也有過艷陽高照的沐浴,
面對這些,我們無需大喜,也不必大悲,
因為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用一種淡定的心態去面對。

  
人生之修行在於超脫。
我們所處的世界,
車水馬龍、霓虹閃爍、香車美女、
別墅洋樓、魚翅燕窩、鮑魚熊掌。
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
面對這一切,人們便不能自己地浮躁起來。
似乎我們什麽都想得到,
似乎這些在我們心中都是最美的。
那我們的心靈呢?
我們應該讓它安靜下來,還它美麗。
只有拭去心靈深處的浮躁,
才能找到幸福和快樂。

  
人生之修行在於感恩。
感恩生活,感恩網絡,
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
每天,我們都應以一顆感動的心,
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因為我們毫無殘缺的活著!

  
修行有很多內容,
特別是今天,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
人類比任何時候都要經受更多的誘惑。
如果不能有一個正確的是非標準,
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都隨時可能成為慾望的奴隸,
從而在人海中迷失自己。
因此,每天每時,我們都要記住:
我們是在進行一場修行。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我們每個人既是自己人生的導演,
也是一生的主角,而如何以自己為主角,
導演一部精彩的人生之劇,
關鍵在於各自的修行。
 
讓我和你一起踏入修行之路,
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
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
我們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
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真諦,
使我們的生命達成充滿了喜悅的圓滿狀態。

  
修行路上你和我:
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如果,
我們能學會用一顆佛心來感悟人生,
那麽在塵事中,
圓滿自己,
你就會慢慢地修煉成一朵花,
人生就會變得幸福快樂!
============


【修 行】
修 的不是去掉 煩惱 本身.
而是面對 煩惱 的 心態和智慧。
修行 不是重在 形式.不做 表面功夫.
當你靜時內心 很輕安.但面對煩惱境界時,
情緒 是否能像靜時一樣能 輕安覺醒!
還是虛有其表.遇事不能控制 情緒!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象相遇的地方。
感官接觸的發生點上,就是修行所在。






===========
佛於諸有情,
慈念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以母牛與犢牛為譬喻,說明佛與眾生的關係。
 有的人不認識佛,認為佛就是高高在上,供人膜拜的偶像,其實不然!佛如嚴父慈母,時時掛念娑婆世界的有情眾生,如偈中說「佛於諸有情,慈念不捨離」。
 佛慈悲恩念眾生的心,一刻都不會捨離。只是眾生愚癡,猶如頑劣的兒童,難以管教,但是父母仍以種種方便,想要感化兒女的行為,佛對眾生便是存有這樣的護念之心。因此,我們要與佛感應道交,要以同樣的心來憶念佛,祈求他的加被護念、悲愍開示。
 因為佛憶念眾生,就如「母牛隨犢」一般,小牛走到哪裡,母牛也會跟隨在牠的身邊;佛隨順眾生的根性,給予各種的方便救濟。
 但是有人不明白此理,受苦受難時就心生怨怪,認為佛沒有給他應有的救度。其實,不要怪佛沒有給你感應,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人心猶如一池的湖水,水若有波浪、不清淨了,天上的月亮要如何映現在水中?若能將心湖裡的波浪平息,垢穢清淨了,自然就能映現出皎潔的月光,與佛感應道交。
 又如敲鐘,鐘響;
打鼓,鼓鳴,這就是感應,但也要你親手去敲打它,才能得到回應。
因此,
當我們在苦難中希望得到佛力加被,不必問佛來不來,要先問問自己:心健全了沒有?
心清淨了沒有?
提起信心了嗎?
只要自己健全、清淨、信心具足了,即「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佛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只要你有信心,自我健全,自然能與佛感應道交。(任何一種宗教 都如是)

============

【微笑是內心上的彩虹】
看見笑臉迎人的彌勒佛,俗稱為「歡喜佛」,
便會感到無限的歡喜,心開意解。
因為彌勒佛笑容可掬,能給人歡喜,
所以,我們要學會面帶笑容。
笑是要從內心發自真情流露的笑,
而不是俗語所謂「皮笑肉不笑」那種虛偽的笑,
或者是狡猾的奸笑。
唯有發自內心真情的微笑,
才能令到周遭的人,感受到快樂,皆大歡喜。
多微笑.少皺眉.樂觀就是幸福.
微笑是心境上的晴天。
人生在世多少事.豈能事事皆如意。
為人誰無煩心事.事過境遷不再提。
不攀不比心自安.知足常樂又一日。
大肚能容天下事.哈哈一笑皆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