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纙小扇撲流螢。天階月色涼如水,卧看天牛織女星!
………………螢火蟲~之一………………

=======================
那視障+肢障=多重障礙
是歸類在第五類......
這有點奇怪耶......
還是......是單項是分開的??

=======================
=======================
【熱點醫話】枕邊放蔥薑 晚上睡得香
生薑和洋蔥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取生薑20克,洗淨切碎,用紗布包裹,置於枕邊每晚睡前聞其氣味,10分鐘左右便可入睡。或取1/4洋蔥頭,洗淨搗爛,置於小瓶內蓋嚴,置於枕邊睡前聞其氣味,10分鐘左右即可入睡。連續使用30天左右。宣印學院 分享給經絡拳打氣族✫¸.•°*”*°•.✫✫
=======================

※古醫典籍記載,它可以治療的疾病非常之多,簡直讓人驚訝。除前面說到的,它還可以治療受風頭重、心煩、中風、耳鳴、泄瀉、便秘、脫肛、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頭不可左右顧、熱病汗出而善嘔等症。
=======================
從前啊,有個人,帶他兒子去朋友家作客。
到了朋友家,朋友的兒子好熱情哦,
“嗨,世伯世伯.......”
就把他們給接進了院子。
老爸看見院子裏拴了頭牛,那個壯啊,
就說,“你家這牛好壯哦”。
朋友兒子答道:“小小畜牲,何足掛齒?”
老爸又問道:“你爸呢?”答到:
“去山上和老和尚下棋,今晚在寺裏過夜”。
抬頭看見有幅畫不錯,問道:“這是什麼畫”?
答:“唐朝古畫”。
老爸回去後教兒子說:
“你看看人家小孩,多會說話。”
兒子不服氣,“唏,我也會。
下次別人來的時候,你先別慌出來,在後面聽著。”
過了兩天朋友回訪。
朋友問兒子:“你老爸呢?”
“小小畜牲,何足掛齒?”
“那你老媽呢?”
“在山上和老和尚下棋,今晚在寺裏過夜”。
啊?!.........
老爸再也忍不住了,
跳出來啪就是一個巴掌,“這是什麼話?”
兒子摸摸臉頰,“唐朝古話”。



===================

修身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難。
為人持身處世,總要心正行端。
凡事退後一步身自安。
出言忍耐幾句心自寬。
讓他三分何等清閒,容忍片時何等自在。
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曾惹是非。 
有人問我他人事,擺手搖頭我不知。
結交有道之人,斷絕無義之友。
當飲清淡之茶,勿貪花色之酒。
時開方便之門,謹閉是非之口。

今日不知明日事 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 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 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 憂什麼
豈有人無得運時 急什麼
人世難逢笑開口 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床 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 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 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 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 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 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 傲什麼
他家富貴因緣定 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 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 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 奢什麼
冤家相報幾時休 結什麼
世事如同棋一局 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 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 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 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 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 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 卜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 忙什麼


=======================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回首的往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碰觸的傷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情故事。
誰没有在這塵世間甜甜地快樂過? 
誰没有躲在角落裡默黙地痛楚過?
往事歷歷,晴天歷歷,
逝者已矣,來者仍然可追。
生命之歌奏著,前面是道路,
日子,還是要繼續… …


===================
路曲心直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
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閒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
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
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還多了很重的物品。
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不解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
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
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
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麼近,又這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幾個月後,寺裡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
小和尚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煉,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
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
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執著之光。

=======================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糾結苦惱,萎靡不振。愁錢、愁事業、愁愛愁虛榮,愁有何用?
想擁有就去努力,努力過後就不在乎結果。
成功是付出的收穫,失敗也是正常的歷練。
而所有功名利祿實際是早早晚晚的一場雲煙,真正擁有的是自己的心情,何必不能釋懷,妄自空折磨自己。
錢沒了,生命還在,只要你不倒下,一切都可以重來,生命就是一場變幻莫測的顛簸,誰也無法左右,但卻能左右自己的心。
愛走了,思念還在,真心付出就無怨無悔,曾經的美好也是買不到的回憶。
身體殘了,心還跳動著,別在命運面前低頭,懦弱給誰看?
誰的可憐能養活你。
不是人人都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既然來了就不做懦夫,好好活一場,風雨不在乎。
如果你一無所有,那麼就釋懷所有,擁有一個雲淡風輕的心情就足夠了,如果你有情有愛有親人,那麼就珍惜所有,奔波和忙碌都是一種幸福。
累了去睡,哭了去醉,黎明到來又是一天新的開始,地球不會因為任何苦難而停止轉動,所以人--萬物靈長也沒有任何理由沉淪不起。
努力生存在紅塵中,卻能無所謂得失,盡力於世俗裡,卻懂得釋懷恩怨,攜一顆寬容淡定、堅強豁達的心,走一路人生,淡看風雨、笑傲紅塵,時刻盡享美好,處處感知快樂和幸福,人生旅途、無怨無悔。

===================

識馬易奔,
心猿難制,
神既勞役,
形必損斃。
──《緇門警訓》
這四句偈說明我們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物質世界,是互為影響的。
佛教說的人生,涵蓋精神層面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內容分別是「六根」、「六塵」、「六識」。六塵,是物理的世界,即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為生理的器官,屬於肉體的世界,有眼、耳、鼻、舌、身、意。當六根接觸六塵,就產生六種認識了別作用,如:眼貪看色、耳貪聽聲、鼻貪著香、舌戀棧味、身愛髑覺等等,這些根塵和合後,擴大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識馬易奔,心猿難制」,我們的心和念頭,好像猿猴一般難以降服,天天奔跑跳躍不停,也像狂奔的馬,躁動的猿,無法有一刻平靜。
心識的作用比馬奔馳還要快。比方,你從台北到高雄、台南,可以坐火車、坐汽車,就算坐飛機也要一個小時,但是我們的心識,只要動一個念頭就到了。建一棟房子、一棟大樓,可能需要三年、五年,假如心裡動念:我要一棟大樓,心識裡的那棟大樓即刻就會顯現。
常聽人怨怪別人不聽他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還是自己,不能好好地駕馭自己的心,它終究會亂奔壞事。
「神既勞役,形必損斃」,我們的精神世界經常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像攪動的湖水,無法看清真相,就會隨外境所轉,為外境所奴役、造惡,到最後老了、病了、死了,空過一生又沒有修到福德,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掌握心的力量是很重要的。


=======================
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小姐!妳過來!妳過來!」顧客高聲喊,指著面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陪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面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妳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妳,妳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每個人都點頭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

往後的日子,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小姐,想到她「理直氣和」的理論,也用他們的眼睛,證明這小姐的話有多麼正確!

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小姐寒暄。

取自劉墉「衝破人生的冰河」

「理直氣壯」不如「理直氣和」,後者更見涵養、更有風度!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


花開花落,人生百年! 



依在窗前,收斂一種浪漫,和著白雲藍天,聽著風瀟灑的情懷,看著陽光飛舞的燦爛,點燃香煙,熏熏裊裊,從手掌上的生命線蔓延,洋洋灑灑開去,握緊,折疊成一個微笑,擱置在胸口。


明媚的色彩夾雜著透明的感染,於靜止於流動,綠色的溫情盤旋而過,迸發出一種一種穿透的聲響將冷卻的心海一點點地剝裂,恰似雪蓮花開在縷縷馨香中逐逐地開啟,悠然且閒逸地滑落在清晨的路上。


輕抹去日記上的蒙塵,的確是好久未曾翻閱,因為害怕瞬間的傾瀉,又惹來無盡的相思。
那樣的夜,我靜靜地坐著,捧一杯淡色苦茗,在白色的紙張上念著憂傷,念著幸福,念著我們走過的路,落花、飄雲、搖曳的思緒,字字與你牽連,句句真真切切,唯一的願就是這樣一生柔柔相伴。

如今,空房,燭光,與淚眼相對。


一個女孩兒,流浪在一個並不喧鬧的城市,演繹了一個不圓滿的劇情,半生的輾轉癡戀到最後,碰落了滿地惆悵。

歲月擊敗了承諾,你的背影變成了過往,陌生的眼神洩露了所有秘密,也開始明白,愛過的滄海桑田不過是水中月,升騰的姿態是動人的,墜落後就變成了一場空幻,原來,幸福真的不會停留太久。


也許是未經細細斟酌,也許是少了些許思量,夙昔百折千回流入際涯,注定要發生,注定要離開,注定自己在劫難逃。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可以改變,永恆總是相對的,所以面對他的背棄,我沒有責怪沒有怨恨,也不需要今後的生活中他償還什麼,不想證明自己的有多麼偉大,只覺得沒什麼意義,付與了真心,夠了,對得起自己,真的就夠了。

曲終人散終不改, 任它隨聚隨份,錯了便不再回頭,因為愛所以分手,也因為愛所以成全。

一樣的微醺,一樣的幽艷,於暗夜裡淺聲低唱,暗香盈盈,斷了琴弦,碎了容顏,款款舞去的是那錦瑟華年。


緊鎖的重門已悄然開啟,漫舞的靈魂,踩著不規則的節拍,訴說著抽像而翻騰的心事。

遠離了沉重與惘然,所有的脈絡都開始漸次明淨澈然起來,換上熱切的心情,捕捉一些莫名的眷戀,打開零零碎碎的細節,一一串聯,卻不再惶恐,落寂。

此刻,我知道,自己的心海不再有波瀾起伏,也終於可以神色自若的翻閱那些沉跡斑斑的往事,和那些淌淚的嗟歎。

人生百年,輪迴在得與失之間,漂泊在快樂與痛苦之間,生生世世的糾葛,在五月的微風中,萌動了些許蕩漾,緩緩地搖向未知的岸。


人來人去,情生情滅,其實又有誰能真正詮釋愛情,經歷過的人深深體會那難捨的滋味,未曾涉足過的默幻著那深邃飄渺的韻律。


許多事都是在最沒能料到的時刻出現,無法強求也無法拒絕,無從選擇也無從回答。

就讓一切慢慢沉澱在歲月裡,懂得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什麼是不屬於自己的,春暖花開才不會迷失。

=======
【埋怨,是心靈的癌症】


有一個樵夫,總覺得自己需辛苦工作才能有收入,心裡非常不平衡。有一天,他越想越氣,便在吃中飯時對著妻子大大的埋怨一番,弄得妻子的心情也不好,並遷怒到正在廚房裡做菜的女兒。

女兒也很火,盛怒之下,煮飯時一不小心,多放了一匙鹽,這下子,樵夫吃了更火了!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夠悲慘,居然連頓好飯也沒得吃。

於是,飯後他氣沖沖地回到山上去砍柴, 一邊砍,一邊氣急地對其他的樵夫訴說著自己那 "倒楣的人生"。

他越講越氣!砍柴時一個不小心,斧頭脫手飛了出去,打中了一個路人,那路人不是別人,而是由鄰國來訪,路經途中的鄰國王子。

鄰國國王氣得派兵大舉進攻,一場戰爭就此爆發。一場戰爭,居然間接導因於一頓充滿埋怨聲的午餐。

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說明了【埋怨,是心靈的癌症】,因為:

埋怨會擴散
人如果經常怨天尤人、批這評那,那麼,很容易就會波及到旁人,甚至影響了整個群體中的氣氛與風氣。

埋怨會吸光您的養份以及福氣
埋怨的情緒會吸光您的快樂 ,吸光您的人緣,吸光您的自信, 吸光您的動力,不但得不到原本所沒有的,還會讓您原本所有的也漸漸被噬去。

所以說: 埋怨,是心靈的癌症! 千萬不要讓「埋怨」的情緒毀了您的生活。

相片:【埋怨,是心靈的癌症】

有一個樵夫,總覺得自己需辛苦工作才能有收入,心裡非常不平衡。有一天,他越想越氣,便在吃中飯時對著妻子大大的埋怨一番,弄得妻子的心情也不好,並遷怒到正在廚房裡做菜的女兒。

女兒也很火,盛怒之下,煮飯時一不小心,多放了一匙鹽,這下子,樵夫吃了更火了!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夠悲慘,居然連頓好飯也沒得吃。

於是,飯後他氣沖沖地回到山上去砍柴, 一邊砍,一邊氣急地對其他的樵夫訴說著自己那 "倒楣的人生"。

他越講越氣!砍柴時一個不小心,斧頭脫手飛了出去,打中了一個路人,那路人不是別人,而是由鄰國來訪,路經途中的鄰國王子。

鄰國國王氣得派兵大舉進攻,一場戰爭就此爆發。一場戰爭,居然間接導因於一頓充滿埋怨聲的午餐。

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說明了【埋怨,是心靈的癌症】,因為:

埋怨會擴散
人如果經常怨天尤人、批這評那,那麼,很容易就會波及到旁人,甚至影響了整個群體中的氣氛與風氣。

埋怨會吸光您的養份以及福氣
埋怨的情緒會吸光您的快樂 ,吸光您的人緣,吸光您的自信, 吸光您的動力,不但得不到原本所沒有的,還會讓您原本所有的也漸漸被噬去。

所以說: 埋怨,是心靈的癌症! 千萬不要讓「埋怨」的情緒毀了您的生活。
================

=======================

制愚


若不制愚痴,

愚痴則傷人,

猶如凶惡牛,

捨走遂觸人。

──《雜阿含經》

這首偈語主要提醒我們,要制伏心裡的愚痴,不要讓愚痴這頭狂牛去觸傷別人。

在佛教的叢林寺院有句話說:「寧可和聰明的人打架,也不要和愚痴的人講道理。」因為愚痴的人不明事理,你向愚痴的人說東,愚痴的人理解成西,他的認知顛倒,所以言行舉止也是反覆無常。

《百喻經》裡有好幾則譬喻故事,講的都是人的愚痴心態。

有一個貧窮的痴人,由於無力養育全部的子女,所以就把營養不良的小兒子餓死。他又把全家大小帶出門去,讓出空房子給死去的小兒子。鄰居見了就說:「人死要入土為安,你應該趕快把孩子埋葬才是啊!」

痴人想想也有道理,趕緊跑回家,跟後一想,要怎樣埋葬小兒呢?對了!就拿我平時挑糞的擔子來挑吧!可是,擔子只有一頭,挑起來不能平衡,於是他又再殺死另一個孩子,雙肩各挑著一個孩子,這不就可以順利的將孩子挑出去埋葬了嗎?你看!痴人可不可怕!

某個村里的居民,每天要走五里路到河邊取水,他們感覺這五里路很遙遠,很辛苦,於是就派代表向國王請願。國王想了一下,說:「好吧!以後這五里路,就改名為三里路。」村人們無不歡天喜地,爭相走告說,以後我們要挑水,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到了!

什麼是愚痴?不信因果是愚痴;不奉行慈悲是愚痴;不知戒律的利益是愚痴;毀謗好人、善事是愚痴;不奉行道德是愚痴;也有些人自以為聰明,思想介於正邪之間,似是而非的人是愚痴;甚至常常講話傷害人而自得其樂,這樣的人也是愚痴。

所以我們應當開發自心的慈悲智慧,培養正知正見,端正道德人格,切勿放任愚痴的狂牛去踐踏我們心地的良田。

=======================


無一法可得

  


有一次仰山慧寂禪師問雙峰禪師道:

  「師弟近日可有什麼見地?」

  雙峰:「據我所知,實無一法可得!」

  慧寂:「你這樣仍然停滯在塵境之上啊!」

  雙峰:「我無一法可得,怎可又說我停滯在塵境上呢?」

  慧寂:「以為無法可得,其實就已有一法可得。」

  雙峰:「我只能做到這樣!根不隨塵,心不在境,師兄你認為應該怎麼樣?」

  慧寂:「你為什麼不去追究那無一法可得的?」

  做老師的溈山靈佑禪師在旁邊聽了這句話,不禁歡喜地讚歎道:

  「慧寂呀!你這一句話,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雙峰仍然不解,他以為既然無一法可得,又怎麼去追究呢?

  靈佑禪師知道雙峰的心意,故對他說:「你就是一個天下人啊!」

  禪者的修行,就是要修那無修的行門,就是要證那無證的果位,因為無修才是真修,無證才是真證,故所謂無一法可得,才得真得。
因為「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就是此意。
《維摩經》云:「啟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裡魔軍,證悟夢中佛果。」真正的禪者,即應作如是觀。

=======================



黯然消魂飯


一家人圍著餐桌吃晚餐,真是幸福啊!

我突然想起兒子段考英文分數,就問了他:「兒子!這次英文考幾分啊?」

兒子回:「74分!」

我愣了一下還沒反應過來,倒是爸爸說:「要不要去補習啊?這樣不行啦!」

我也搭腔說:「去吧!去補習,說不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

兒子卻說:「我不想!」

我聽了兒子的回答,只能滿臉哀怨對著手中的飯碗說:「我終於知道『黯然消魂飯』的滋味(電影《食神》)!」話一落下……

爸爸和妹妹很有默契,異口同聲說:「真是黯然!真是消魂啊!」

然後,全家哈哈大笑!
=======================


莫行四事

他弓莫挽,

他馬莫騎,

他非莫辯,

他事莫知。

──《禪宗無門關》

中國禪宗著名的《無門關》裡有四句偈很好:「他弓莫挽,他馬莫騎,他非莫辯,他事莫知」,堪作為我們為人處事的座右銘。

「他弓莫挽」,別人的武器不要隨便動它,不熟悉而使用,或者擅自動用,都可能遭致危險。

「他馬莫騎」,別人的馬不要妄自騎乘,由於不知道馬性,難保不會出問題。

「他非莫辯」,聽到有人談是論非,不要去計較、爭論、更不要去辯護,因為辯解無濟於事,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幫助。

「他事莫知」,別人的私事,或者與自己無關的事,不要知道比較好。

過去我因心肌梗塞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動開刀手術,八、九個小時以後送進恢復室,有二十四個小時人事不知。之後,我慢慢睜開眼睛,恢復知覺以後才感覺到,剛才在恢復室裡,不知不覺很好。為什麼?我身上插了多少管子,不知道痛,很多的顛倒妄想、恐怖也消失了,不知道的世界是很美好的。

中國有句俗話說:「耳不聽心不煩,眼不看嘴不饞。」世間的好事,固然要去聽、要去了解,如果是不應當聽的話就不要聽,因為一聽,可能聽出煩惱來;愛聽是非,造成別人說你的閒話、批評等不好音聲都會跑出來;不該看的事情你偏要看,這一看,反而看出麻煩來。

所以,我們每天的苦惱、煩惱、不自在,往往是從眼、耳、鼻、舌、身而來,什麼都想知道、想感受到,這些妄想、感受,往往會為我們帶來人我的不和諧。不知道的世界真的很美好!當然,好事可以知道,可以傳播;不好的事,不知道就算了。凡事謹言慎行,就能避開無謂的人我是非。

=======================


為人父母要警惕!


為人父母的我們,真的要警惕呀!

最近報導,有個留美碩士回國找工作時嫌東嫌西,一直以為自己條件好,工作會自動送上門。

四年了,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跟他同時回國交往九年的女朋友最近卻升到了副總經理,要跟他分手,於是他開車撞她,而且兩度掉頭再撞,一定要置她於死地。

這個案子最令人吃驚的是,兇手竟然把過錯怪到養育他的父母身上,認為是父母沒做好榜樣,提供優渥的生活使他失去奮鬥的意志。

警察逮捕他時,從他車上搜出一封信,上面寫著:
「我最大問題是一直沒有辦法自立,32歲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這個家比人家差,你們做父母的責任很大,我們都還在讀書,你們就不努力工作了,子女有樣學樣,變得懶散、不積極,你們根本不應該買房子給我與弟弟,讓我們太早就不學會努力工作……」

先不說碩士生寫出來的文詞不通,孩子把自己好吃懶做的責任怪到父母頭上時,讓我們做父母的大吃一驚,心生警惕,要馬上檢討自己是否有豎立壞的榜樣。


◎幼兒養成好習慣最重要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孩子最早從父母身上學到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父母的確必須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教養得好;
但是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要立下教養的規矩並且徹底執行才行。因為人都是好逸惡勞,好習慣不從小養成,長大了不容易,而壞習慣更是養成了很難改。

從動物實驗中得知,一個習慣即使是戒掉了,還會三不五時再出現,只是強度沒有以前厲害,這叫「自然回復」,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在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送去上什麼才藝班。


◎說話算話管教有威信

一個孩子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大人在旁,當好行為出現時,獎勵他,壞行為出現時,糾正他。

管教孩子是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只要建立好規矩,以後不用操心,就像一棵樹,一開始長直了,以後便往上長成良林,一開始長歪了,以後不易扳正。

小孩子可以用口頭斥責,偶爾講不聽時可以適度用手打他兩下屁股,教養孩子不能完全依書本,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最基本的原則是令出必行,不要給孩子討價還價的空間;
也就是商鞅變法時的第一個法則「民無信不立」。
治國如此,帶小孩也是一樣,父母親說話算數,以後管教起來才有威信。


◎好家教擅用Time out技巧

孩子吵鬧講不聽時,可以「Time out」暫停所有活動,把他抱到房間關上房門;在外面餐廳用餐,便抱到車上,放在兒童椅中,把門關上,然後數數。
每增加一歲,暫停活動的時間加一分鐘,所以如果是五歲的孩子暫停時間可以五分鐘,然後再打開門,跟他說理。


◎孩子需學會尊敬父母
最近我連續看到好幾次小孩跟父母講話用頂撞、不禮貌的態度,而父母都表現得無可奈何,有時還會自嘲:「說還好啦,我的女兒至少還跟我說話,某某的女兒除了要錢,不然不跟父母說話。」

我很驚訝,也很憂心,如果還未成年,尚受父母撫育時,講話口氣就如此不尊敬,以後長大,還會將父母放在眼裡嗎?


◎父母扮演好監督保護責任

目前有個很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其實朋友是平輩,可以沒大沒小,父母是長輩,不可以如此放肆。

最近美國有位家庭醫生Leonard Sax寫了一本書《Why Gender Matters》,他說透過學校送到診所來做過動兒評估的兒童,竟然大部分不是先天性血清張素不足所造成的過動。
他呼籲父母要認清自己是監督保護的角色,是孩子的監護人,不是他的朋友。
最近研究也發現,不論父母用什麼管教方式,只要花時間跟孩子在
一起,這個孩子的行為都會發展良好,人格也會正常成長。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父母的確要拿出榜樣、以身作則,花時間
在孩子身上,把他教養好,不要栽培他念到了碩士卻一事無成,反
過頭來埋怨父母害了他。/洪蘭


=======================


寂寞是一種清福 



寂寞是一種清福。
我在小小的書齋裡,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裡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
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

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
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裡去尋求,只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廛裡,陋巷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
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在禮拜堂裡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
在偉大莊嚴的教堂裡,從彩色玻璃窗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線,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這渺小的感覺便是我意識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證。
因為平常連這一點點渺小之感都不會有的!

我的朋友蕭麗先生卜居在廣濟寺裡,據他告訴我,在最近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天空如洗,他獨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寶殿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月色是那樣的晶明,蓊鬱的樹是那樣的靜止,寺院是那樣的肅穆,他忽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恆,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個人常有這樣的經驗,他的胸襟自然豁達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長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間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東西不時的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一件煞風景的事實:我們的兩隻腳是踏在地上的呀!

一隻蒼蠅撞在玻璃窗上掙扎不出去,一聲「老爺太太可憐可憐我這個瞎子吧」,都可以使我們從寂寞中間一頭栽出去,栽到苦惱煩躁的漩渦裡去。

至於「催租吏」一類的東西打上門來,或是「石壕吏」之類的東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敗興生氣,就更不待言了。

這還是外界的感觸,如果自己的內心先六根不淨,隨時都意馬心猿,則雖處在最寂寞的境地裡,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團,六神無主,暴跳如雷,他永遠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說來,所謂寂寞不即是一種唯心論,一種逃避現實的現象嗎?

也可以說是。一個高韜隱遁的人,在從前的社會裡還可以存在,而且還頗受人敬重,在現在的社會裡是絕對的不可能。

現在似乎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新空氣。
喘幾口氣之後還得耐心地低頭鑽進泥溷裡去。
所以我對於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並不願再多苛責。
逃避現實,如果現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過靜坐經驗的人該知道,最初努力把握著自己的心,叫它什麼也不想,而是多麼困難的事!
那是強迫自己入於寂寞的手段,所謂參禪入定完全屬於此類。
我所讚美的寂寞,稍異於是。
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需強求,一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
失掉了也不必悵惘。
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作者:梁實秋

=======================

何為最?


從諸星宿中,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日照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看病為其最;

若欲求大果,施諸悲與敬。

──《因果經》

「從諸星宿中,月光為其最」,天空中雖然有很多星星,然而眾多的星光仍比不過月亮,因為星光很微弱,月亮光比較明亮,所以月光為第一。

「一切光明中,日照為其最」,世間上有各種的光明,也包含星星、月亮等散發出來的光亮;然而在諸多光明之中,以太陽光最為猛烈,因此說太陽的日照為第一。

「於諸福田中,看病為其最」,一個人開始學佛以後,知道要修行、布施、種植福田等等。在諸多福田中,以替人醫療疾病、看護病人的功德最大。因此經典裡說:敬佛、敬聖人、敬僧、敬和尚、敬阿闍黎、敬父、敬母、看護病人等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最為第一。

健康的人不知道生病的痛苦,健全的人不知道殘障的痛苦。都市裡的人生病了,有診所、醫院可以看病;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沒有醫生看診,甚至沒有診所、醫院可以醫療,既痛苦又無助。

所以我們提倡世界需要愛心,倡導人間的溫暖,如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主張送醫療到偏鄉,讓一些有愛心、有錢的人來出力,為偏遠地區的殘疾人士送醫療,讓病苦的眾生,也能得到世間的溫暖和幫助。

「若有求大果,施諸悲與敬」,播種是為了收成。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今年種植,明年開花;現在播種,將來因緣成熟,就能有所收穫。同樣的,我們現在行布施、做好事,將來總會有個好結果。比方救濟貧窮,即為播種慈悲的福田;供養師長、三寶,就是在敬田裡播種。如果每個人都能隨喜盡力在福田裡播種,將來就可以獲得大功德、大果報。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福報好,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全由自己決定;要想在福田裡有多少的收成,就看自己付出多少努力!